close
盧老師推薦的版本




以下文章節錄自
[徹底研究] 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


《1812》序曲為何被音響發燒友用作測試器材。
  這首序曲並不是柴可夫斯基最佳作品之一,但為甚麼會廣泛被發燒友用作測試器
材之用呢?(這裡有不少《音響論壇》劉漢盛的信徒吧,告訴你,劉漢盛測試管弦樂
也推薦利用《1812》序曲)理由很簡單,這首序曲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
(包括三個定音鼓、三角鐵、鈴鼓、大鼓、鈸等),還動用了軍鼓、大炮、鐘等超常
樂器在內,在序曲的結尾處還另加了一支軍樂隊,以期收到熱鬧和生動的效果。

  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時,鐘鼓炮齊聲轟鳴,配合樂團的演奏,已令參加典禮的
公眾大為激動。到了近代雙聲道時代之後,錄音技術大為躍進,有幾家公司在唱片內
加入真實炮聲,更使音響發燒友著迷,他們往往利用實砲錄音的版本來考驗器材的力
度、瞬態、低頻等方面的能力。

  假使你並非「大炮黨」,請細聽全曲,留意到吧!這首序曲音量起伏變化極大,
動用的樂器非常多,聽清楚其中的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它可以檢驗你的器
材音質音色、結像定位、強弱和動態對比……

分析《1812》序曲
  樂曲從一段遼闊的慢引子開始: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個聲部的方式(每
個聲部兩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贊美詩《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詳的步伐象徵
著俄羅斯人民和平與安寧的生活。到了(1:18)左右,這個主題加入木管樂器,音
響莊嚴、宏偉而有力。

  緊張的氣氛在增長著,隨著(1:53)左右的一聲定音鼓,你會聽到低聲部出現
一種驚惶不安的節奏,它帶來騷亂而激動的情緒,象徵法軍的入侵已打破俄羅斯人民
安寧的生活。這時你可以聽到一個音調柔和動人、如泣如訴的主題在雙簧管、長笛、
單簧管和大管(2:46)聲部輪流傳遞。(2:53)和(3:01)左右,你會聽到鼓鈸
對擊的聲音,音樂的速度開始不斷地加快,音響也不斷地增強,音樂進入一個小高潮。

  在(3:12)左右,原先的不安情緒被一個描繪徵集俄羅斯軍隊的插段所代替,你
會聽到急促的軍鼓聲(3:26),在小軍鼓背景的襯托下,木管樂器和法國號奏出一個
號召性的合奏主題,這個主題經過幾次反復,隨後是一個短暫的休止(4:25)左右,
音樂轉入快板部分(4:28)左右。

  這時的音樂和前一段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音樂的速度極快,開始描寫兩軍
決戰的場面,從這主題特意加強的重音和切分音中,彷彿可以聽到劍擊聲和馬蹄聲似
的。當這個主題逐漸遍傳整個樂隊並發展到最高潮時,在(5:02)左右你會聽到擊鼓
聲,到了(5:08)左右,法國號和短號相繼奏出《馬賽曲》,它的反復呈現用以作為
法國軍隊侵入俄國的象徵。

  兩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錯後逐漸舒緩下來(6:04),接著出現的是同《馬賽曲》
主題相異的兩個俄羅斯風格主題。(6:20)出現一支流暢、遼闊的俄羅斯民歌,訴說
著俄羅斯人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以及他們不畏強暴、準備給予來犯的敵人迎頭痛擊
的決心。留意這時樂團打三角鐵的聲音,你應該聽到足夠的泛音,如果你只能聽到暗
啞的音色,不是你的唱片錄音欠佳,就是你的器材差勁。

  另一個在(7:35)出現的主題是俄羅斯婚禮歌曲《在大門旁》,先由長笛和單簧
管奏出,具有一種熱情的特性,在(7:53)左右你會聽到鈴鼓的聲音,它應該是澄清
的。這投歌曲充分表現出俄羅斯人民即使在危難時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氣和肯定自
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羅斯旋律一樣,舒緩了緊張的戰鬥情緒。

  隨後一段(8:36)又是會戰場面的描繪,音樂顯示新一輪的搏鬥,銅管樂器和弦
樂器錯綜交織,打擊樂器象徵刀光劍影的搏鬥,(9:08)開始,你會聽到多次擊鼓和
擊鈸的聲音,而《馬賽曲》在後期會漸次減弱並逐漸消失,它的片斷只是加快了速度,
時斷時續,後來在低音弦樂器的陰沉音調襯托下轉入低音區(大管、低音長號和大號)。

  (10:06)又出現我們熟知的兩個俄羅斯風格的主題,留意三角鐵的聲音。這段再
一次強調俄羅斯人民對入侵的敵人的勝利。(10:52)左右你會再聽到熟悉的俄羅斯民
歌。緊接在《馬賽曲》(11:13)主題之後,樂聲的速度加快和加強,到了(11:47)
出現第一聲炮響,接連出現五下炮聲,音樂轉入暴風驟雨般的下行樂句,至(12:36)
停止,描繪最後的搏鬥和敵軍的潰逃,形象鮮明、逼真。

  (12:37)左右,進入樂曲的尾聲,從引子的贊美歌調主題開始,這時候,整個樂
隊和臨時添加進來的管樂隊以雷霆萬鈞之勢莊嚴而宏偉地奏出,你會聽到加入來的鐘聲
,由於結合著管鐘的特別新穎的色彩,顯得更加威武堂堂,成為一首輝煌的勝利頌歌,
象徵著鬥爭的光榮結局。但是這首贊美詩的有力陳述屢次被會戰主題的一些急速的樂句
所打斷(13:40),這些音階式樂句的重現,使人們又回想起過去同敵人的搏鬥。

  最後,一個莊重而有力的主題響起來了,這就是格林卡的歌劇《伊凡‧蘇薩寧》的
終場合唱《光榮頌》的主題,(13:52)左右,配合十一響炮聲和教堂響起的鐘聲,它
是俄羅斯人民最後勝利的宣告,整個樂曲就以這凱旋的歡樂頌歌作為結束。

簡介《1812》序曲版本。

(1)、MERCURY 434 36O-2

  Antal Dorati指揮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現已改名Minnesota
Orchestra)的《1812》序曲,是我的首選。這隻唱片多年位居TAS榜內,亦曾被企鵝CD
指南(97/98年鑑)給予3星帶花的最高評價,並將它列為《1812》序曲的首選版本。
香港陳瑛光的《CD聖經》也推薦此版本(好可惜,他的簡介離不開講炮聲)。

  無可否認,此碟的炮聲是它賣點之一,而MERCURY公司大獲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它
開創性地利用錄音技術,在樂隊的演奏中加入了真正的炮聲和教堂的鐘聲。這張唱片
MERCURY公司一共錄製過兩次,兩次都是同一指揮和樂團。第一次錄音是在1954年,仍
然是單聲道時代,炮聲是在西點軍校錄下拿破崙時期製造的古炮射擊聲,鐘聲則錄自耶
魯大學校園內的大鐘;第二次錄音是在1958年,這時已進入立體聲時代,炮聲改為使用
1775年法國製造的大炮,鐘聲則改用紐約河畔教堂的大鐘鐘聲。

MERCURY和TELARC都是分別錄製炮聲、鐘聲和樂團的演奏,然後進行混音。這張唱
片由於錄音出色,效果傳神,而真實的炮聲有著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單聲道時的製
作,就已成為發燒友和音響廠家採用為試音碟。1958年的製作,運用了三支咪和三聲道
的錄音機來進行錄音,錄音效果效果在當時是極先進的。黑膠時代,這張唱片就賣出超
過200萬張,可謂MERCURY的鎮山之寶。

現時的CD版本是根據1958年的錄音母帶轉錄而成,以今日的錄音技術來看,這隻碟
的背景噪音稍大(放心,是我挑剔,也許你會不贊同)。其實,我最欣賞這張唱片並非
它的炮聲(即使這張唱片不加入真實炮聲,我仍然覺得它是一流的)。Antal Dorati指
揮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演繹很好。整體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流暢、富有動力
和內涵。值得一贊是唱片的混音師,他將炮聲、教堂鐘聲等音效處理得很好,沒有喧賓
奪主,配合樂團演奏,渾然天成,給人水乳交融的感覺。這隻CD Track 2介紹錄音情況
,挺好玩的。

現時的CD版本是根據1958年的錄音母帶轉錄而成,以今日的錄音技術來看,這隻碟
的背景噪音稍大(放心,是我挑剔,也許你會不贊同)。其實,我最欣賞這張唱片並非
它的炮聲(即使這張唱片不加入真實炮聲,我仍然覺得它是一流的)。Antal Dorati指
揮Minne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演繹很好。整體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流暢、富有動力
和內涵。值得一贊是唱片的混音師,他將炮聲、教堂鐘聲等音效處理得很好,沒有喧賓
奪主,配合樂團演奏,渾然天成,給人水乳交融的感覺。這隻CD Track 2介紹錄音情況
,挺好玩的。

(2)、TELARC CD-80541

對不起,我由始至終覺得TELARC出品的《1812》序曲不過爾爾,Erich Kunzel算不
上大師級的指揮家,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也不是世界一級樂團,但這並非我要批
評的地方,因為我聽過Erich Kunzel指揮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其他曲目,整體上
仍給人活力感。

最可惜是這個《1812》序曲版本,正如TELARC部分錄音為人詬病一樣,它給我的感
覺是整體協調差勁,錄音不平衡,演奏音色暗啞,層次不夠分明,唯一的賣點是炮聲厲
害,音效驚人,但炮聲不是評價一首管弦樂的重點啊!真的佩服這張唱片的代理,是他
們的功勞,將一隻不怎麼樣的唱片吹成試音天碟,唉!清醒下啦!香港人。

當然,這隻碟也並非一無是處,它收錄的炮聲音效相當驚人,經過DSD處理後,唱片
的背景寧靜度也提高很多。此外,這張是唯一有SACD的唱片,如果你要聽音效,你要聽
大炮聲,買這隻碟吧!但假使我只能買一隻《1812》序曲,這隻唱片顯然並非我首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cheng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